中藥“桑黃”,子實體無柄,菌蓋扁半球形或馬蹄形,木質,淺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,生于楊、柳、樺、櫟等樹干上。分布東北、華北、西北及四川、云南等地,能利五臟,軟堅,排毒,止血,活血,和胃止瀉。主治淋病,崩漏帶下,癥瘕積聚,癖飲,脾虛泄瀉。 子實體無柄,菌蓋扁半球形或馬蹄形,2-12*3-21厘米,厚1.5-10厘米,木質,淺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,老時常龜裂,無皮殼,初期有細微絨毛,后變無毛,有同心環棱.邊緣鈍,深肉 [詳細內容]
落葉松蕈酸(Agaricic acid,Laricic acid,其不純品名 Agaricin)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,國外曾用于治盜汗,作用于數小時內開始,可持續24小時,劑量不能超過30mg/次或100mg/天,一般需連續用l-5天后方見較好療效,無甚副作用。其作用機理雖經較多研究,但未完全闡明,與植物神經系統似無關系。它并不抑制唾液腺的分泌。對局部有刺激性,口服大量可引起吐、瀉,也不能作廢下注射。有人報道,已有洋地黃樣作用,低濃度能興奮平滑 [詳細內容]
【出處】《藥性論》 【拼音名】Sānɡ Huánɡ 【別名】桑臣、桑耳(《藥性論》),胡孫眼(《酉陽雜俎》),桑黃菇(《纂要奇方》)。 【來源】為多孔菌科植物針層孔的子實體。 【原形態】菌蓋木質,扁半球形或烏蹄形,2~12×3~21厘米,厚1.5~10厘米,淺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,老時常龜裂,無皮殼,初期有細微絨毛,后變無毛,有同心環棱;邊緣鈍,淡咖啡色,下側無子實體;菌肉深咖啡色,木質;菌管多層,層次不明顯,年老 [詳細內容]
“海峽兩岸桑黃研究與產業開發研討會”日前在杭州舉行 桑黃抗腫瘤作用可能比靈芝強 趙國平 杭州半年時間里開了兩次桑黃研討會 繼2013年10月17日杭州科協出面召開“海峽兩岸靈芝桑黃研討會”時隔半年,又一場全國規模的“海峽兩岸桑黃研究與產業開發研討會”,由中國菌物學會出面主持,日前在杭州舉行。短短半年時間,在同一座城市舉行內容基本相同而參會人員大大增加的研討會,足見桑黃在我國食藥用菌領域迅速走紅的現實。 這似 [詳細內容]
野生桑黃是一種生長在老桑樹上的靈芝草。唐朝《藥性論》里記載,桑黃甘、平,味辛,歸肝、膀胱經,能化瘀止血,是治療婦女“血崩、血淋,脫肛瀉血,帶下,經閉”的圣藥。上世紀50年代,日本人證實桑黃是首屈一指的抗腫瘤藥材,并進行大力開發;20多年前,日本、韓國先后完成了桑黃產業化。 在日韓老早走紅的桑黃國內卻一直不受待見,直至這兩年才迅速躥紅。記者從杭州胡慶余堂、方回春堂、種德堂、北京同仁堂等著名國藥老字號了 [詳細內容]